您的位置:

咨询热线

18559799562

电子工业超纯水处理有哪些工艺?

作者:admin时间:2025-08-21 12:25 次浏览

信息摘要:

电子工业对水质的要求极高,超纯水需几乎去除所有杂质(离子、有机物、微粒、细菌、胶体等),电阻率通常需达到 18.2MΩ・cm(25℃),总有机碳(TOC)低于 10ppb,微粒和细菌近乎为零。其处理工艺需通过多阶段组合实现,核心可分为预处理、初级脱盐、深...

电子工业对水质的要求极高,超纯水需几乎去除所有杂质(离子、有机物、微粒、细菌、胶体等),电阻率通常需达到 18.2MΩ・cm(25℃),总有机碳(TOC)低于 10ppb,微粒和细菌近乎为零。其处理工艺需通过多阶段组合实现,核心可分为预处理、初级脱盐、深度纯化、终端处理四大阶段。以下是各阶段的关键工艺及作用:

一、预处理阶段:去除原水粗杂质,保护后续精密设备

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原水中的悬浮颗粒物、胶体、有机物、余氯、硬度(钙镁离子)等,避免后续高精度设备(如反渗透膜、EDI 模块)被污染或损坏。常见工艺包括:

1. 混凝沉淀 / 澄清

  • 原理: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(如聚合氯化铝、硫酸铝),使水中微小悬浮颗粒和胶体凝聚成大颗粒,通过沉淀或澄清池分离。
  • 作用:去除原水中 80% 以上的悬浮颗粒物、胶体及部分有机物,降低浊度(通常降至 1NTU 以下)。

2. 多介质过滤(石英砂过滤)

  • 原理:通过多层不同粒径的石英砂、无烟煤等滤料,利用机械筛滤、吸附作用截留水中残留的悬浮颗粒。
  • 作用:进一步降低浊度至 0.1NTU 以下,保护后续活性炭过滤器和反渗透膜。

3. 活性炭过滤

  • 原理:利用活性炭的多孔结构吸附水中的有机物(如腐殖酸)、余氯(Cl₂、HClO)、异味及部分重金属。
  • 作用:去除余氯(避免氧化反渗透膜)和小分子有机物,降低 TOC(总有机碳)初始值。

4. 软化处理(离子交换 / 阻垢剂)

  • 离子交换软化:通过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钙、镁离子,降低水的硬度(总硬度≤0.03mmol/L),防止后续设备结垢。
  • 阻垢剂投加:若原水硬度较低,可直接投加阻垢剂(如有机膦酸盐),抑制钙镁离子结晶沉积,替代传统离子交换。

5. 保安过滤(精密过滤)

  • 原理:采用 5-10μm 孔径的 PP 棉或折叠滤芯,截留预处理后残留的微小颗粒。
  • 作用:作为反渗透膜的 “最后防线”,防止颗粒物划伤膜表面。

二、初级脱盐阶段:大幅降低离子和有机物含量

初级脱盐是超纯水制备的核心步骤之一,主要去除原水中 90% 以上的离子、部分有机物和微生物,为后续深度纯化减负。核心工艺包括:

1. 反渗透(RO)

  • 原理:在压力驱动下,水分子通过半透膜(反渗透膜,孔径约 0.1nm),而离子、有机物、细菌等被截留。
  • 性能:可去除 95%-99% 的离子(包括一价 / 二价离子)、90% 以上的有机物(分子量>200)和微生物,产水电阻率可达 1-5MΩ・cm。
  • 应用:通常采用 “一级 RO + 二级 RO” 组合,二级 RO 可进一步降低离子和 TOC(降至 50ppb 以下)。

2. 电渗析(ED)

  • 原理: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,在电场作用下使水中离子定向迁移并被去除。
  • 特点:适用于高盐度原水(如海水、苦咸水)预处理,脱盐率约 80%-90%,但对有机物和微粒去除效果较差,常作为 RO 的前置补充。

三、深度纯化阶段:去除微量杂质,实现超纯水指标

经过初级脱盐后,水中仍残留微量离子(ppb 级)、有机物、溶解气体等,需通过深度纯化工艺进一步去除,以达到电子级标准。

1. 离子交换(混床)

  • 原理:将阳树脂(H⁺型)和阴树脂(OH⁻型)按比例混合装填,水中残留离子与树脂交换,生成 H₂O。
  • 性能:可将电阻率提升至 18MΩ・cm 以上,TOC 降至 10ppb 以下,但树脂需定期用酸碱再生(产生废液,环保压力大)。
  • 应用:传统工艺中作为 RO 后的深度处理,目前逐渐被 EDI 替代。

2. 电去离子(EDI)

  • 原理:结合离子交换树脂和电场作用,树脂吸附离子后在电场中被持续再生(无需酸碱),实现连续脱盐。
  • 优势:无需再生废液,环保且自动化程度高;产水电阻率稳定在 15-18.2MΩ・cm,TOC<5ppb,适合大规模连续生产。
  • 应用:现代超纯水工艺的核心,常与 RO 串联(RO+EDI),替代传统混床。

3. 紫外线氧化(UV)

  • 原理:通过 185nm 或 254nm 波长的紫外线照射,破坏有机物分子结构(如分解 TOC 为 CO₂和 H₂O),同时杀灭细菌和病毒。
  • 分类
    • 254nm UV:主要杀菌消毒,破坏微生物 DNA。
    • 185nm UV:产生羟基自由基(・OH),氧化分解有机物(TOC 去除率 30%-50%)。
  • 作用:降低 TOC 至 5ppb 以下,同时避免微生物滋生。

4. 超滤(UF)/ 微滤(MF)

  • 原理:通过 0.01-0.1μm 孔径的超滤膜(或 0.1-1μm 微滤膜),截留水中的胶体、细菌、大分子有机物(如腐殖酸)。
  • 作用:进一步去除悬浮微粒和微生物,保护后续 EDI 或混床,降低树脂污染风险。

四、终端处理阶段:确保用水点水质稳定

经过深度纯化的水需通过终端处理,避免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,确保到达使用点时水质达标。

1. 终端精密过滤

  • 工艺:采用 0.2μm 或 0.1μm 孔径的折叠滤芯过滤器,截留管道或储存过程中可能引入的微量微粒和细菌。
  • 应用:安装在超纯水输送管道末端(如半导体晶圆清洗机入口),作为 “最后把关”。

2. 循环与氮封系统

  • 循环系统:超纯水在管道中保持一定流速(>1m/s)循环,避免死水导致微生物滋生和离子析出。
  • 氮封水箱:储存超纯水的水箱采用氮气密封,防止空气中的 CO₂、尘埃进入,避免电阻率下降和 TOC 升高。

3. 在线监测与控制

  • 关键指标监测:实时监测电阻率(≥18.2MΩ・cm)、TOC(≤5ppb)、温度、压力、微粒数(≤1 个 /mL,0.1μm 以上)。
  • 自动控制:通过 PLC 系统联动阀门、泵和处理单元,当指标超标时自动切换至循环或停机检修。

五、典型工艺组合(以半导体行业为例)

电子工业不同领域(如半导体、光伏、电子元件)对水质要求略有差异,其中半导体制造(如晶圆清洗、光刻)要求最高,典型工艺组合为:
原水→混凝沉淀→多介质过滤→活性炭过滤→保安过滤→一级 RO→二级 RO→UV 氧化→超滤→EDI→终端精密过滤→用水点

 

该组合可稳定产出电阻率 18.2MΩ・cm、TOC<5ppb、微粒和细菌近乎为零的超纯水,满足最严苛的电子制造需求。

总结

电子工业超纯水处理的核心逻辑是 “逐级净化、针对性去除”:预处理解决粗杂质问题,初级脱盐大幅降低离子负荷,深度纯化实现微量杂质去除,终端处理保障用水点稳定性。工艺选择需结合原水水质、用水标准及环保要求,目前 EDI+RO 的组合因高效、环保已成为主流方案。

水处理设备产品 快速导航链接>>>反渗透设备| 软化水设备| 海水淡化设备| 全自动加药装置| 变频供水设备| 中水回用设备| 过滤设备| 直饮水设备| EDI超纯水设备| 超纯水设备| 超滤设备| 循环水设备